期刊ING主营:论文代发、论文查重、专著出书,since 2008.
学术期刊 期刊论文 期刊常识 我要投稿

破译属性 玩转色彩——探索当下色彩实践教学新模式

【作    者】 易岚岚
【出    处】 《美术教育研究》2023年第11期
【标    签】 美术教育  艺术教育  教学实践 
【来    源】 期刊论文来源互联网,如涉及到版权问题或作者不愿意公开,请联系管理员删除!
【提    示】 本站为《美术教育研究》杂志社正规代理组稿员,诚信可靠;如果您也想把论文投稿《美术教育研究》,请联系我们!

破译属性 玩转色彩——探索当下色彩实践教学新模式

易岚岚(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)

摘要:色彩是构成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。在漫长的古典绘画史中,色彩通常作为媒介存在于绘画作品中,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;在当代艺术中,色彩的重要性被突出了,有些甚至可以独立成为作品的主题。该文作者通过梳理色彩运用的历史,从传统到现代,从生产到运用,横向对比中外艺术发展中色彩的异同,并立足当下,服务高校艺术教学,以期为色彩课程的创新提供助力。

关键词:色彩,文化现象,教学

色彩作为绘画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,其地位和重要性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加强。因此,若想深入了解色彩的属性,探讨其蕴含的文化语言,就要从色彩的载体——颜料开始。

一、传统色彩的认知新域

传统色彩即古代绘画所用的色彩有着悠久的历史,它是经典作品的构成者,也是辉煌文化的传承者。对待传统色彩,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分析:一是材料,二是手法。此外,早期中西文明对色彩在取材、运用上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绘画风格,对后来的艺术及其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1.早期人类文明对色彩的运用

色彩源于自然,而早期色彩的载体——颜料同样源于自然。我国先民很早就已熟练掌握植物取色、物质借色等方法。如棕色,我国先民用栗子壳、花生皮等材料染棕;古印度人使用儿茶染棕,当加入铁作为媒染剂时,可以得到橄榄棕;而印第安人则用黑胡桃染出近似黑色的深棕[1]

到了新石器时代,火的发现和使用,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物质转化的探索和使用。如,各种沉积的土木附在陶坯表面,经火的灼烧呈现出不同的陶纹和色彩,故而彩陶应运而生。以中国的彩陶为例,我国先民用赤铁矿粉,即赭石、氧化锰等作为呈色元素,在陶坯的表面描绘图案,经窑火烧制成赭红、黑色等颜色的彩陶。这是人类较早使用化学方法创造和使用色彩的记录[2]。上古时期,陶器因人们生活运用方面的需求,往往更注重器型,而在器型上的装饰性图案和红、黑等色彩慢慢引起人类对色彩的感知。到了后期,颜色的渲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功能的重要性。夏商周时期,陶器上的色彩开始丰富起来。战国、秦汉时期出土了大量以彩绘云雷纹和涡纹为主要特色的陶器;东汉时期出现了黄褐色低温铅釉;唐代陶器辉煌璀璨,唐三彩的釉彩有黄、绿、蓝、白、紫、褐等色,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;宋、金、元时期的陶器更富民族色彩,有以海棠、菱形、四方等为装饰的陶器,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。

2.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

中国壁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。其颜料的取材大部分来源于自然,主要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,两者经过特定的处理手法,加工、提纯后就成了绘画创作的重要媒介。用这种方式得来的颜料色彩古朴清新,自然淡雅。如,蓝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的使用已有逾三千年的历史。古代汉语中,“蓝”字原非颜色词,其本义是指一种可染布帛的植物,即蓝草。其后,“蓝”字演变成颜色的代名词,进而引申为一种色系。如,《中国颜色》中就记载了庞大、系统的蓝色体系,包含靛蓝、吴须蓝、青花蓝、湛蓝、群青、石青、景泰蓝、绀色、孔雀蓝、琉璃蓝、阴丹士林、霁色、天青、缥色、秘色等。不同颜料的配方不尽相同,它们的存在极大地增强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力。

传统色彩的设色手法对色彩的最终呈现作用巨大。在传统绘画中,设色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种:水墨、浅绛和重彩。其中,水墨根据墨色的深浅将黑分为“五色”,即焦(最黑)、浓(次黑)、重、淡(灰色)、清(淡灰)。在水墨作品中,浓淡墨代替了色彩,用以表现物体的明暗、远近和色调。浅绛又名淡彩,或称“轻着色”。这类设色作品多画在生宣纸或半熟宣纸上,常用藤黄、花責、胭脂、曙红、赭石等色,其特征是笔墨水韵,基本上依靠墨色表现形体,墨色上足后淡染色彩,画面色调比较单纯,擅长表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清新、淡雅的审美意境。重彩,或称“大着色”,指用石青、石绿、石黄、朱砂、胭脂、铅粉、泥金等颜料,在熟绢或熟宣纸上用勾填的方法,以勾勒为基础而后填色,或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。这类作品往往色彩艳丽,富丽辉煌。

重彩在中国画早期阶段占有重要位置。但随着文人画的勃兴,恬淡幽雅、潇散空灵的格调意境逐步占据上风,重彩开始受到冷落,其地位不如水墨和浅绛。直至近代,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,人们的艺术认知、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,这为重彩的繁荣和复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。

3.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色彩

西方绘画早期对色彩的探索不如我国。无论是古风时期的彩陶、希腊化时代的古墓壁画,还是古罗马早期的镶嵌画,其色彩都偏重于还原人体、动物本身的颜色和客体在光影下的明暗变化,用以体现对象的真实感、立体感和空间的层次感。古罗马的风景画对自然色彩的运用略显单调,但已经能够通过色彩渐变表现客体的光影细节,这为后来西方绘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,油画艺术趋于成熟,色彩与构图、形体一起,被用于探索更好、更理性的画面,使作品拥有既富个性又不失和谐的视觉效果。

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6世纪中叶,牛顿通过棱镜光谱实验,为现代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。人们发现色彩与光之间的联系——色彩因光而存在,它是不同折射率的光线反射在物体表面造成的视觉传达效果。自此,基督教的色彩观开始让位于日益演进的科学色彩观,一些印象派画家以此为理论,在观察过程中发展出诸多色彩的运用方法,如物体暗部互补色的应用、投影部分蓝紫色调的运用等。艺术家根据光线的变化而赋色,用小的鲜艳色块表现温度的变化,以此捕捉室外景色生动的光感[3]。到了印象派后期,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更加随心所欲,如,凡·高、高更等开始探索用于表达主观情绪的个人主义的色彩。

到了19世纪,随着装饰艺术等流派的兴起,色彩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。得益于当时在光学、色彩等领域的一些科学发现,一种实用的色彩模式开始出现,标准的色环被发明,一些色彩理论被沿用至今。

4.传统色彩的局限

传统色彩对艺术的贡献不言而喻,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,艺术家对色彩的运用都秉持“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”的至理真言,将生活中的颜色经过再创造,变成画面中定格的直观视觉因素,传递直接的观赏感受。

色彩是绘画的语言,不同的色彩组合产生了不同的美感。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差异、色彩组合的差异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,体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。不可否认的是,在艺术表达中,色彩的重要性虽然增强,甚至形成了系统的色彩理论,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。如,色彩仅作为绘画表达的一种媒材,与线条、构图等形式共同构成了内容,但色彩尚未被单独作为独立构成的艺术品。也就是说,艺术家研究色彩的目的和手法,仍然是将色彩当作物体的一种可被观察到的外在属性,结合光学理论,进行对客观现实的还原、塑造和表现——这一情况持续至20世纪现代艺术的出现。

二、了解色彩,理解色彩

现代艺术又称现代派艺术,往往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。但大致来说,被称为“现代主义”或“现代派”的艺术,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、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,主要包括野兽主义、立体主义、未来主义、表现主义、俄国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、荷兰风格派、达达主义、超现实主义、抽象主义、波普艺术等[4]。由于种类繁多且不尽相同,文章不再一一赘述各派风格的差异。但不同的流派仍有一些共同特征,即现代派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古典美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,旨在打破常规、标新立异,从性质、样貌这些基本的元素开始,寻找并激活色彩本身的原始特性。色彩——作为独立媒介、多元化表达方式的途径——崭新的认知被打开。

1.现代艺术与色彩的转译密码

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色彩实验中,艺术家开始探索色彩作为纯粹而实在的存在。当艺术形式的纯粹化、抽象化被用于色彩,一系列前卫、纯粹的色彩作品应运而生。在色彩的构成中,以点、线、面及色彩等组构的方式形成一系列画面,是破解绘画中色块密码的基本手法。在这群人中,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和美国艺术家马克·罗斯科的贡献最为卓越,并被大众熟知。

(1)蒙德里安的三原色与点线面

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,蒙德里安在1913年开始了对色彩的实验。在蒙德里安的艺术理论中,他强调作品的“纯粹实在”和“纯粹造型”,从而使造型表现手法简单,形状和色彩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统一。1917年,《色彩平面构成·三号》是蒙德里安第一幅真正意义上以“新造型主义”表现方式创作的作品。这幅作品中完全不见任何自然的外在形式,留下的是色块(和)矩形,仅凭形式与色彩的相互作用在画面上形成画面主体,从而营造了一种和谐之感。1921年,蒙德里安发表了题为《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》的文章,标志着其抽象派艺术理论的确立,而他多次提到的“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”这一原则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被付诸实践。如作品《红、黄、蓝的构成》,颜色与节奏感凌驾于几何结构之上,线条超出了画布的界限,视觉上有向外延伸的效果;除线条本身比以往更粗,颜色也从黑色改为蓝灰色外,画面着重凸显了红、黄、蓝、黑色块,而且饱和度更高,画面更明亮,以此体现色彩的稳定与平衡。

(2)罗斯科的矩形色块

马克·罗斯科的人生曲折起伏,而他在现代艺术界地位的确立要到20世纪90年代,并伴随着其理论著作《艺术哲学:艺术家的真实》(2004)的整理出版达到了巅峰。罗斯科的早期创作受抽象主义的影响,并未跳脱自然形象的束缚。直至1949年,他放弃既有的造型习惯,开始画一些大幅矩形作品,这些作品画面单纯,色彩重叠,边缘模糊,将其艺术事业推向了顶峰。这些作品对色调的运用独具匠心,艺术家通常自己调颜色,再在未打底色的画布上,如剧院道具设计师一般,先薄涂一层已混合着颜色的固着剂,然后涂上油彩,上彩的范围还包括没有框架的边缘部分。在这“三度空间”的底色上,罗斯科运用混合色重复薄涂颜料,这一过程为他的画作带来了透明和明亮的效果,每一层颜色都运用了非常淡而快速的笔触,色彩的边缘交界处透露着朦胧之美。

罗斯科作品的色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。他探索了多层色彩变换的可能性,提升了色彩在情感表现方面的强度,使作品拥有类似奏鸣曲般的感染力。

2.跟随大师玩转色彩

如果说现代艺术艺术家喜欢颜色、喜欢色彩,那么这种基本和常见的转译方法就是通过解构色彩、重构色彩,从而带来新的颜色体验感。到了当代,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于架上艺术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,而是乐此不疲地探索色彩在公共艺术、装置艺术、场景表演等跨界领域的表现力,并收获了不少卓越的成果。澳大利亚艺术家贝特森在其《重叠的黑色线形结构I,II,III》(2017)中,尝试用一种“黑色”阐述事实或者自己的认知,画面平面式的黑色直铺充斥着一种浓厚的压迫感。威尔玛·塔巴科在代表作《试飞1-6》中,用金箔作为媒材进行系列创作。作为金属色系的艺术作品,该作品画面颜色单一,色系统一,基本以棕、灰、银色的色块拼凑,将形状的想象、构成的无限完美地结合。丹麦公共艺术家埃利亚松擅长通过对光影的掌控表达色彩,他在装置艺术作品《一种颜色的空间》(1997)中,表现了黄色单频灯这一表达手法的魅力。在只有单一黄光的房间内,观众能够看到有色彩的物品,而当黄色灯光消失后,观众能看到的色彩范围缩小到只有白色和黑色。这种打破常理的视觉反差带给观众看事物的全新角度,表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。

三、认识色彩,玩转色彩

在漫长的色彩发展史中,无论是历史由来还是中外分说,色彩的自然生发和人工创作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要的影响。有了前人的经验,辅以当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,色彩在当今的艺术领域呈现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。在当下的艺术类基础课程中,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,让学生领悟色彩构成在学习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。

1.观色彩,认色彩

色彩通过点、线、面的无限组合,呈现出极简和构成的错落感、层次感。要想深刻理解和熟练表达,首先要对色彩的基本分类和属性有清晰明了的认知。对于色彩的分类,可以通过该色彩是隶属于无彩色系还是有彩色系加以区分。值得注意的是,无彩色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颜色,黑、白、灰三色都隶属于无彩色系。黑、白、灰是一种特殊的三色,运用好坏与它们的配色有直接关系。除黑、白、灰三色外,其余的色彩都属于有彩色系。分清色彩的色系之后,就可以对现有的色彩进行分类和归纳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色彩敏感度,让学生从发现色彩到熟悉色彩,在掌握相关色彩规律后运用色彩,提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。

2.画色彩,悟色彩

色彩课程作为造型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,主要包括色彩理论阐述、色彩基本技能运用以及色彩生活化设计、色彩普适性运用等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色彩的规律,尽可能地拆解色彩,并融入自己的想法或尝试,最后将各种元素组合和拼接。

(1)再现色彩表达

在了解色彩画作的同时,教师可以从色彩的基本属性出发,通过拆解一系列经典作品,再现其色彩表达,即“画色彩”。具体做法如下:第一步,用划区域的方式作画,以整体色彩色调倾向为出发点,重点以色块、色面的方式将画面进行区块划分;第二步,将画面中的色彩细节用色点进行局部符号标识,用整体色构的方式将画面抽象化;第三步,裁剪,然后根据色阶、色系的类别重组,得出一种新的渐变色块马赛克。通过这种方式将色彩画作进行解译,目的是单纯从色彩的角度了解创作者的心理感受和想要传达的情绪。

(2)领悟色彩规律

在熟练拆解色彩,充分了解色彩与情绪表达的内在联系之后,学生要尝试自主领悟色彩表达的相关规律。仍从经典作品入手,具体做法是如实描摹色彩画面,提取画面主要元素或者分解画面的内容和底稿,区分画面的主次,用色卡的方式提取主要画面元素、内容和底稿色系,然后排列色卡,得出画面主要色系倾向,观察在同一色系下,不同色彩属性的内在联系,领悟相关规律。

“画色彩,悟色彩”的主要出发点是快速解读画面内容后,分析创作者的情怀、创作意境,学习色彩的表达技巧,领悟色彩本身的阐述力。理性地认知色彩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在日后的教学、创作中,更好地设计色彩,完成色彩作品。

3.裁切得新作

与“画色彩、悟色彩”的途径一致,在了解了色彩的基本属性、创作意图之后,再进行艺术习作或创作时,就如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。这个感受如同参观完优质的展览,用共情传达某种高级的理解。如,有规律地裁切一幅作品中的主要元素,提取画面底色或底稿的色块及构成,然后根据画面内容构成元素的主要色彩特征、画面底稿的色彩特征等,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,重新组成一系列画作,最终得出与原作风格相似的系列抽象画。

笔者在教学实践中,尝试提取毕加索名作《三个舞者》画面中的主要元素,连同画面的底稿和内容,用不规则的裁剪方式提取下来,再根据画面的色彩性质,添加不同的新元素,大胆地破坏画面,先破后立,重构全新的画面,最终得到一幅能带给观者不同观感的新作品。

4.小结

观察架上绘画的途径是有意义的,普通人也可以学着像大师一样“玩”色彩。这个跨越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,学习、领悟前人经验,借助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画面色彩。如,坦培拉混合画法就是将各种油脂与亚麻仁油等混合,再加入天然颜色,调和成绘画媒材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色彩上尝试自主创新,结合生活中可取的媒材,如茶渍黄、咖啡棕、泥土灰、沥青黑,或者一些植物色,如栀子黄、姜黄、石榴红、洋葱等生叶、鲜花、柘木等,将自然物质与媒染剂、固色剂等调和,创造出满足自己创作需要的色彩,最大化探索色彩的表达力。

参考文献:

[1]谷雨,郭大泽.恋恋植物染:与四季的美好相遇[M].桂林:广西美术出版社,2016:14.

[2]郭廉夫,郭渊.中国色彩简史[M].重庆:重庆大学出版社,2010:31.

[3]生敏.中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差异[J].艺海,2020(6):72-73.

[4]李春.西方美术史教程[M].西安: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2:401-415.
 
本站承诺
期刊ING做为负责任的论文代发服务提供商,会一如既往地诚信经营,任何情况都如实相告,绝不会为了成交而故意隐瞒、歪曲事实,“有所为有所不为”这个涉及道德底线的原则问题,我们会永远坚持下去!!!

1、刊登您学术论文的期刊,一定是正刊,拒绝假刊、增刊、克隆刊、会议论文集,否则全额退款。

2、论文发表之后,一定能够在知网、万方、维普、龙源等数据库检索到您的论文,否则全额退款。(说明:您论文具体收录在哪些数据库,以所选期刊为准)

3、保证客户隐私,不倒卖客户信息,始终如一的服务态度,坚持售后到底。


相关论文
最新论文
服务与咨询